关于汤圆的故事(通用10篇)

文化屋 人气:2.91K

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每逢元宵节,人们都会吃汤圆。为什么会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呢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
关于汤圆的故事(通用10篇)

汤圆的故事 篇1

一、元宵灯节的由来

相传,汉武帝时,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,个子很矮,他不仅足智多谋,风趣滑稽,而且还心地善良。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,当皇帝怪罪时,他总上前讲情,因此,宫女都对他非常敬爱。

那年腊月,下了几天雪。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,他慌忙上前拦救。这宫女叫元宵,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,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。自把她选进宫来,每逢年底岁首,她思念亲人,心如刀绞。这几日风寒雪大,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、小妹妹在家的艰辛,心想: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,倒不如一死。便来投井。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。便安慰了一番,劝解了一阵,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、小妹妹见面团聚。

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,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,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。

这一天,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,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,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。有人认识东方朔,知道他识天文,通阴阳,都争着占卜求卦,所占所求,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卦条签语。人们非常惊慌,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。东方朔神秘地说:“正月十三下午,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,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。天黑下来时,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,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。见到她后,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,方可全城得救。”

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,信以为真,暗暗互相串连。等到夏历正月十三下午,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。天刚擦黑,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,父老们一拥而上,苦苦哀求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:“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,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,要是没火,就是我的罪了。既承父老求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,让他们想办法吧。”说完,扔出一张偈语,回身走了。

后来,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,汉武帝望望偈语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六天火,焰红宵夜。”汉武帝念着念着,吓得满头大汗,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。东方朔说;“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,我看,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,虔诚祷告,求火神君高抬贵手。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,十六晚上,大街小巷,庭院屋门,都挂上红灯,满城点放焰火鞭炮。届时,满城通红,火球横飞,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。再把京都四门大开,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。皇上、妃子、宫娥彩女,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,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,会沾他们的光,蒙他们的福,免去灾难。另外,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,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,把元宵的名字写上,在前开道,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,穿大街走小巷,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,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。”汉武帝一听,心中大喜,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。

正月十六,日坠西山,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。汉武帝脱去龙袍,换上便服,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。娘娘贵妃,宫娥彩女,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。整个长安城,灯火通明,火球横飞,焰火满天,好看极了。

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,当她看到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地高喊:“元宵姐,元宵姐。”元宵听到喊声,来到父母跟前,一家人团聚在一起。

闹了一夜灯火,长安京都安然无事,汉武帝大喜,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,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,相传为习。年年如此。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,人们就把汤圆叫“元宵”,把这一天叫“元宵节”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,十六闹花灯的由来。

二、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

相传,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,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,每月逢三上天回禀。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,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:“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。每日辛勤劳动,从不歇息,长此下去,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,不能生产,必将影响贡献。”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。太白金星奏道:“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,给百姓们吃些药,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,自然就会休息。”玉帝准奏,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。

夏历腊月初八早上,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,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、豌豆、蒜苗、豆腐和肉颗颗,百姓们吃了,果真慢慢地“疯”了起来:女的缝新衣、绣花鞋,男的杀猪、宰羊,都不想下地干活。过了腊月二十四日,疯人药性大发。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,西家邀客喝酒。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,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,围在桌旁,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。从正月初一起,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,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。有的画着花脸,敲锣打鼓四处游街;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,八方去拜年。

正月十三日,灶神菩萨上天奏道:“大王,不好了,百姓们全疯了!光吃光耍,一样活不干,这样下去,如何得了。”玉帝闻奏,十分惊诧,即命群臣再议良策。太白金星又奏:“若要治好百姓疯病,可令药王菩萨设法。”玉帝准奏,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。

正月十四日晚,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,里面放些芝麻、核桃、白糖等清醒剂,百姓们吃了,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,家家照旧男耕女织,恢复了往常的劳动。

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,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。

三、正月十五闹社火的来历

一年四季的节日这么多,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?在民间,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。

相传,早年的时候,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,不是住在树林子里,就是挤在山洞里。那时候,大山里,平川上,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。人们躲又没处躲,打又打不过,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。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,由于天气寒冷,山上没了小动物,地里没了庄稼,那些野兽就更凶啦,见着人就吃。

为了过上太平日子,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,慢慢地发现,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,也有内部争斗。为了争夺地盘,抢夺食物,经常互相残杀,今天你吃掉我,明天我吃掉你。只要狮子、老虎,豹子一吼,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;凤凰一叫,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,连翅膀也张不开了。

于是,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,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,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,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。每当逢年过节,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,大家就拿出锣、镲、鼓、笛子来,吹吹打打,又蹦又跳,一直闹到天亮。飞禽走兽远远一听,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、老虎、豹子和风凰的地盘,无不吓得狼狈逃窜。后来,一代代传下来,就成了一种习俗,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。

汤圆的故事 篇2

有一颗从锅中蹦出来的汤圆,滚烫滚烫的,许多食物都不敢碰它,它就这样慢慢地滚到了垃圾桶旁。

一只老鼠正在卖力地找食物。远远看见一颗胖乎乎,圆溜溜的小球向它滚来。连忙爬上垃圾桶去,两眼直勾勾地瞪着小汤圆。

这颗汤圆停下了,把头抬起来,望着老鼠,冒出了一句话:“你说,我为什么那么圆?”老鼠听了,哈哈大笑:“你问我?哈哈哈!我哪知道,我们又不熟。”老鼠轻蔑地瞟了一眼汤圆:“小子,才这么大就学大哥我到处游荡啊?你就不怕被吃了?”小汤圆骄傲地说:“切!吃我,你敢吃吗?我那么烫,你吃了非烫死你。”老鼠偏偏不信,上前踢了小汤圆一脚,烫得一边跳,一边“哇哇”叫。

小汤圆却滚到了大路上,这时它已经不再烫了。它眨眼间看见一只哈巴狗,上前拦住它的去路:“你说,我为什么那么圆?”同一个问题,哈巴狗却有不同回答:“废话,你们汤圆不是圆的还是方的啊!”哈巴狗甩了甩毛,继续走。汤圆滚上去问:“你为什么叫我汤圆?”“又是废话,不叫你汤圆叫你汤方呀!我说你到底有没有脑袋呀,这些还不知道。”哈巴狗没了耐心。“笨狗,你敢碰我吗?”汤圆放肆地说。“小子,你那么没礼貌,看我不吃了你。”汤圆心想:怕什么,你也会跟老鼠一样,被烫得直叫。哈巴狗一口把汤圆吃进肚子里,笑嘻嘻地说:“我还以为你多厉害呢!到头来还不是被我吃了。”

胖乎乎的小汤圆就这样送了命。

……

汤圆的故事 篇3

节日由来

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。据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的神)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

元宵,原意为“上元节的晚上”,因正月十五“上元节”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,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“元宵节”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人们赏灯,猜灯谜,吃元宵,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,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,只称正月十五日、正月半或月望,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。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,又称上元,唐末才偶称元宵。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。到了清朝,就另称灯节。在国外,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。

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

正月十五吃汤圆,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。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“汤团”或“圆子”“团子”,南方人还称为“水圆”“浮圆子”。每到正月十五,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吗。

民俗专家表示,煮汤圆时,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。天上明月,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象征着团圆吉利。因此,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。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,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。吃汤圆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。

另外,汤圆的名称与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和睦幸福,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元宵节习俗故事

元宵节,又称“上元节”或“灯节”。据资料记载,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,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、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
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,名叫“元宵”,长年幽于宫中,思念父母,终日以泪洗面。东方朔决心帮助她,于是对汉武帝谎称,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,要逃过劫难,唯一的办法是让“元宵姑娘”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,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。汉武帝准奏,“元宵”姑娘终于见到家人,此后,便形成了元宵节,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。

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。据记载,唐朝时,元宵节吃“面茧”“圆不落角”。到了南宋,出现了“乳糖圆子”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。宋代周必大所写的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,里面有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”的诗句。及至明朝,“元宵”的称呼就比较多了。

文化价值

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、精神、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。在物质生活层面,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。元宵佳节,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,“汤圆”与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象征着团团圆圆,和睦相处。

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,人人参与,乐在其中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,人流如织,男女相遇,易于产生爱情。千百年来,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,举不胜举。

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,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,祈求神灵保佑。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。宋代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卷十二《偷灯盏》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:“一云,偷灯者,生男子之兆。”这里“灯”谐音“丁”,就是男丁。这样一来,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,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。根据同样的道理,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。于是,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,就名正言顺了。

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,春节如此,元宵节也不例外。亿万国人的热情、奔放、张扬,可与巴西、德国等国的狂欢节并齐。

汤圆的故事 篇4

又白又圆,又小又美味,小朋友,快猜猜,这是什么呀?

是的,那就是美味的汤圆了。昨天,我们三年级就举行了关于汤圆的活动,就是包汤圆,吃汤圆了。

我们走向二号餐厅,家长们已经在餐厅里等待了。我看到我的外婆在搅拌糯米粉,我们一组的其他成员都开始揉陷,有个家长说:“我们多揉点馅,多包些汤圆,就可以多吃一点。”我们异口同声的说:“好!”于是大家一起动起手来。

过了一会儿,面粉揉好了,该包汤圆了,我们组包的汤圆很大很圆,别组同学看到了都说:“你们包的那么好肯定很美味。”我们就谦虚的说:“没什么,你们也包得很好。”

包完了,我们没事干了,有的小朋友去帮别组的忙了,有的在旁边等着,还有的……

可以吃汤圆了,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吃了,我先吃了一个粉色的,“哦!真美味呀!”我大声的说道。

我们吃了好一会儿,终于完全吃饱了,就回自己教室做作业去了。回到教室,我一边做作业,一边想:“今天真有趣,因为包汤圆太好玩了。”

汤圆的故事 篇5

“白糖梅子真新奇,也没核儿也没皮,正月十五沿街卖,过了正月没人提”。小朋友,你们猜猜,这是什么?这就是美味的.汤圆。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,每当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,家家户户就会吃自己亲手做的汤圆。同学们,我们昨天已经包过汤圆还吃过自己亲手做的汤圆了,就让我分享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吧!

昨天,当我和同学们排着队走进食堂时,我发现家长们都已经等在那里了,包汤圆的材料也都准备好了。我洗好了手,把猪油馅搓成了小球。我妈妈把糯米粉和好的面压扁,再把猪油馅小球镶嵌到面里,用面把猪油馅小球裹住,把面搓圆,就做好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汤圆。你看,我和妈妈的配合很默契吧!我和妈妈就这样合作下去,结果很快我们小组的材料用光了。虽然我们这一组包得速度最快,但是质量却是最差的哦!不过一会儿,美味的汤圆就来到大家的嘴边,我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。我如愿以偿地吃了汤圆。感觉汤圆香甜可口、甜而不腻。

我在这个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包汤圆,还吃了自己做的汤圆,我觉得这次活动真难忘啊!

汤圆的故事 篇6

一天晚上,有一家人准备晚上吃汤圆。他们把正冷得打哆嗦的汤圆们拿了出来,直接扔进了烧开的水里面。

“啊!啊!爽!解冻了!啊!好烫!”他们一个个边拍打着水面边叫嚷着。有几个汤圆想爬出锅外逃跑,可都被一脸坏笑的锅铲给推了回去。

汤圆们边适应着水温边环顾四周,看看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逃离虎口,可是看了几遍都没有看见什么有用的工具。他们相互看看,不由得叹了一口气。突然,他们听见了一个声音对他们说:“嘿!汤圆们!别找了,绝望吧!谁都帮不了你们。能进主人的肚里是你们的福分,好好享受你们的露天温泉吧!在这里瞎嚷嚷什么呀!”

汤圆们顺声音望去,只看见勺子翘着二郎腿,靠在碗边,斜着眼睛,一脸坏笑地看着他们。他们忍着气,不吭声。勺子见汤圆们不吭声,更加肆无忌惮了,各种辱骂、嘲讽连番轰来。

不一会儿,汤圆们熟了。男主人把他们都盛到了碗里。这时勺子还在骂骂咧咧呢:“我说,你们汤圆真长得不咋地,肥头大耳的,圆脸圆手圆肚皮,整个一大球!”“我们招你惹你啦!我看你也长得不咋地,大头小身子,走起路来头重脚轻,你以为你是大头儿子啊?!”汤圆们边说边撸起袖子要把勺子推下桌子去。勺子忙说:“哎!哎呀呀!君子动口不动手啊!别……”勺子还没说完,就被推了下去,男主人见到了,忙把勺子捡起来,洗了洗,重新放回了碗里。勺子一到碗里就大骂起来:“真痛啊!你们来真的啊……不!”“啪!”勺子又被汤圆们推到地上。正想喊儿子吃饭的男主人一听到声音,扭头一看,咦?勺子怎么又掉到地上了啊?他马上又捡起勺子用水冲洗干净,又塞回碗里。勺子这次学乖了,一放进碗里,就跪倒磕头说:“汤圆BOSS在上,贱婢我勺子有礼了!只要你们放我一马,我愿为你们上刀山下火海,做牛做马,在所不辞!”汤圆们吃了一惊,但转念一想,说:“你不要把我们送到人类的口里,我们不想被人类吃掉,你带我们逃离‘虎口’,怎么样?”勺子又磕了一个响头:“Yes,sir!”随后,乘着男主人到客厅去喊儿子吃饭的机会,汤圆们和勺子顺着桌腿滑了下去,汤圆们跳到勺子背上,骑着“勺马”逃走了。

男主人和儿子从客厅过来坐到餐桌边,突然发现面前碗里空空如也,咦?!汤圆和勺子那里去了?

这个时候,汤圆们已经乘着“勺马”远走高飞了!

汤圆的故事 篇7

甜甜的糖馅,松软的皮儿,可口的甜品是好吃的汤圆!今天,我又吃汤圆啦!

可别小看了这些汤圆,他们可是经过我辛苦的准备才“诞生”的。

下午,妈妈正在包汤圆,我过去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也要包汤圆。”

妈妈起初说我还小,不会包,但在我再三要求下,还是答应了并开始教我方法。

我照着妈妈说的,先拿一小团面粉,双手把它搓圆,然后大拇指放在中间的地方往下按,其他手指灵活地转动,再拿一小团芝麻馅放在里面,再把洞口“补”上,搓圆就行了。我认真地做着,可每当我补“洞口”时,皮儿都会破。妈妈还是耐心地指导我,告诉我是哪里不对……

终于,我做了一个像样的汤圆了!可没想到,可能是由于我刚做好了一点就开始有点骄傲了,接下来的汤圆一个比一个差。妈妈只得又给我做了许多示范,可我还是做不好。妈妈开始不高兴了:“做了那么多示范怎么还是不会,要学会一样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,必须认真才行啊!”我也觉得很委屈:人家还是认真了的呀,谁知还是做不好啊!

虽然这样想着,但我还是没有灰心,继续一边仔细地观察妈妈的动作,一边更加努力地做着。终于“丑小鸭”变成“天鹅”了!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。

这次包汤圆,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。但只要认真地学,认真地做,永不骄傲,就没有事的!

汤圆的故事 篇8

今天是上灯,按照习俗,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、赏月、猜谜语。每年上灯,我常常都一回家就迟到了热乎乎的“现成品”——包并下好的汤圆。今年还没有正式开学,我就在作业完成后,去看了看:汤圆“背后的故事”!

婆婆先拿来一个大空盆,和我一起洗好手后便开工了。她把糯米粉倒入大空盆的一半处,再倒入少量的温水。她一边熟练地揉面,一边意味深长的对我说:“孩子啊,这倒水和揉面可是很有讲究的呀:水要在糯米粉的四分之一处,到少了干巴巴的不好吃;倒多了水汪汪的面揉不到一起去,总不能变成‘水面’吧!揉面的力度也要均匀,这样弄出来的面才有劲!”

结束了揉面,我和婆婆把面揪成一小段、一小段的。我拿起一小段,把它揉成球形,圆滚滚、胖乎乎的,怪可爱的!婆婆用大拇指压了一下圆球,把荠菜、芝麻等陷放进“小洞”里,把旁边多余的面像做包子那样向中间推,“封顶”。一个洁白如雪、“满腹经纶”的胖娃娃就完成了!

虽然,汤圆“背后的故事”有些辛苦,但我更享受这种过程带个我的乐趣!

汤圆的故事 篇9

大年初一早上,我们宁波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猪油汤圆。

和大家一样,过年时爷爷家也会吃汤圆,还是自己做,味道好吃极了。汤圆是最具宁波的代表性小吃之一。爷爷家自做汤圆有安全保证,不仅有吃的乐趣,还有做的乐趣。可是,这么美味的汤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在宋朝时,宁波流行出了一中在当时来说很新奇的小吃。它用糯米做皮,芝麻糊,糖,猪油等做馅,吃起来美味可口。有人见他在锅里又沉又浮,将它称为“沉浮子”后来又称作“元宵”。在那零食匮乏的时代,这种小吃立即传遍全国,再加上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,后来成了元宵节必吃的食品,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到了今天,汤圆的品种越来越丰富,可是我们宁波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猪油汤圆。

汤圆在我家还有很有趣的故事,有一次爷爷家做汤圆时,我也参与了进来,那时我心里想着:“我要不做个迷你小汤圆吧。”于是我就做了一个。第二天,在即将下锅煮时,我翻开了盖着汤圆的毛巾,我的迷你小汤圆正和其他“巨无霸”在一起,我心想:“过一会我一定要尝尝小汤圆的味道。”后来盛汤圆时,我的小汤圆却怎么也找不到,看看其他人的碗,也没有,锅中也无它的踪迹。唉,小汤圆就这样人间蒸发了。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,全家人都哈哈大笑,差点没把嘴里的汤圆给喷出啦。

如果你来宁波,一定要常常我们的猪油汤圆。

汤圆的故事 篇10

“卖汤圆,卖汤圆,小二哥的宁波汤圆圆又圆……”熟悉的歌谣早耳边响起,我的口水就快要流出来了。瞧,那一个个洁白如雪的汤圆正躺在盘子里等着到烧开的热水中游泳呢。我最喜欢的是芝麻馅的汤圆,一口咬下去,甜甜的汁水留到你的口中,相信你的味蕾会兴奋得舞蹈起来。别忘了,把你嘴边黑色的汁水舔掉哦。

我的外公也很爱吃汤圆,每年过年,总会准备一大袋的糯米粉,等着我去外婆家的时候一起包汤圆,一起吃汤圆。可是今年我的外公生病了,在胃里做了一个大手术,医生说再也不能吃糯米这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。看着外公消瘦的身影,我们全家都陷入了悲伤之中。

春节又快到了,虽然不能吃汤圆了,可是我们还是会团圆,温馨的团圆。我想了又想,终于有办法了,我用白纸剪成了一颗颗汤圆,外公最喜欢的猪油馅,我在圆心点了黄色的;外婆喜欢的豆沙馅,我点上了褐色的;我自己最喜欢的芝麻馅,就用黑笔点吧。于是我就做了满满一碗汤圆,春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吃这碗“汤圆”。